5分鐘速讀《打造第二大腦 》

前言

我們工作繁忙、家事繁瑣、社交忙碌,愈來愈難擠出時間好好閱讀,我自己也不斷學習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,精煉出一套閱讀與筆記方法,因此便決定分享一系列的閱讀心得,希望只用五分鐘的時間就能快速recap這些知識,有效率地溫故而知新。

「5分鐘速讀」會是一系列的閱讀筆記,不會長篇大論,追求言簡意賅地講述書中的知識。期望能幫助到有類似學習需求的朋友們。

1. 這本書在講什麼

這本書介紹一套數位知識管理系統。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每天我們都需要處理大量的資訊,但是大腦的容量是有限的,因此需要一個方法來幫助我們更有效地消化、整理和儲存這些資訊。作者提出了「第二大腦」的概念,讓讀者能夠把最珍貴的記憶、想法和知識儲存在數位知識庫中,並隨時取用。這本書介紹了「第二大腦」系統的使用方法,包括獲取、組織、萃取和表達等四個步驟,讓讀者能夠輕鬆管理自己的知識庫。此書獲得各界管理知識專家推薦,是提高生產力的一本參考書籍。

2. 讓自己贏在這些思維

試著在自己的生活中實踐這些思維:

利用四個步驟CODE組織你的第二大腦

英文簡寫是 CODE,分別代表:獲取(Capture)、組織(Organize)、萃取(Distill)和表達(Express)。

獲取:

我們在做筆記前,要有一套篩選知識的準則:

  1. 是否對我有所啟發?
  2. 是否判得上用場?
  3. 是否與自己息息相關?
  4. 是否令你意想不到?

組織:

PARA運作方式:使你的心智(和筆記)為行動做好準備 運用PARA系統這個分類筆記的方法,你想儲存的所有資訊都可歸入四大類別之一:

  1. P專案:你的職涯或人生中正努力進行的短期任務。
  2. A領域:你想要逐步掌理的長期責任範圍。
  3. R資源:未來可能有用途的題材或旨趣。
  4. A檔案庫:來自其他三大類別的備而不用事項。

萃取:為未來寫筆記,考慮未來的自己

書中提到一個方法叫做累進式摘要技巧,概念就是逐步精煉出筆記的重點,並且用字體的大小與粗細來劃分出筆記的結構與重點。

這裡我很推薦直接使用Markdown語法來實現這個技巧。Markdown語法提供了一個簡單卻有系統性的文字格式化標準,讓我們可以輕易組織出這種累進式摘要筆記:

Reference: https://whatismarkdown.com/what-is-markdown-2/

作者強調筆記是寫給未來的自己的,所以必須要言簡意賅,能讓我們在短時間內回溯記憶、看到重點,這也是我做「五分鐘速讀」系列的初衷,這些讀後感是寫給未來的自己的,並期望除了我以外的每個人,也能因此受益。

表達:

如何利用這些知識,如果CODE中的C是知識的Input,那麼E就是知識的Output,如何在適當的時機利用這些知識?如何表達與分享?是這個步驟的要點:

記憶:如何在確實需要時取用知識資產?透過搜尋、關鍵字、Tag與漸進式摘要技巧,讓我們可以快速回溯記憶。

連結:運用筆記講述更大格局的故事。像是Obsidian這樣的筆記軟體可以自動連結跨領域的知識,幫助我們整合與連結知識。大部分的筆記軟體也可以透過關鍵字搜尋的方式,讓我們在需要輸出時,快速連結相關的知識。

創造:無壓力地完成專案與目標。我們透過前述步驟,蒐集到相關的材料後,就可以很快速地把它們彙整起來,變成你實際需要的產出,這個產出可能是你的講稿、簡報、你的另一項研究的Input。

3. 別錯過這些知識點

我們容易有一些思維盲點,識別這些盲點,權衡利弊,做出對自己最好的決定:

把筆記的價值「推銷」給未來的自己

很多人在寫筆記時,只想著當下的自己認爲什麼重要,以這種思考方式為出發點,很容易產出不實用的筆記,如果你發現你記下來的筆記,幾乎都沒有重複利用,那麼作者提供了一個好方法:

請把未來的你想像成一位要求嚴格、極為忙碌又很不耐煩的顧客,不會有時間去逐頁鑽研細節以找出滄海遺珠。當下的你應做的是把筆記的價值「推銷」給未來的自己。未來的你開會前可能只有幾分鐘來從筆記裡快速搜尋所需參考內容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你的每則筆記就如同你為造福未來的自己而創造的產品。如果未來的你不買帳——不認為值得費心去複習昔日的筆記——那麼你當前一切筆記的價值將蕩然無存。

我們需要外在的媒介,好從另一制高點審視自己的想法

我們有各種思考問題的方法,有人習慣用塗鴉的方式、有人喜歡用數位筆記的方式,有人單純就是在腦中思考而已。作者認為筆記有別於其他方法,能夠幫助思考與審視想法,他提到:

構想、洞見或記憶的意義通常不是顯而易見。我們必須把它們寫下來,還要修正它們,並從不同的觀點加以檢視,以便領會其中對於我們的意義。要在大腦中做這些事非常不容易。我們需要外在的媒介,好從另一制高點審視自己的想法,而最有效益、也最便利的方法就是把構想寫下來。

如果你發現你很難理清思緒,不妨試試這套筆記方法,它能快速地把大量的知識彙整起來,讓你的思考更廣更深,我相信對於創意發想和解決問題會有蠻大的幫助的。

4. 幾段書摘

摘要幾段我覺得受益良多的句子,這些句子每隔一段時間回過頭來看,總是會有不一樣的體悟:

  1. 想法總是要被分享,而且透過分享,想法會更多元異質、更饒富趣味,並且能夠盡可能造福更多的人。
  2. 把知識封包傳送給未來的自己。
  3. 筆記能否在未來保存下來,最關鍵的因素在於是否具備可發現性(Discoverability)——我們能否輕易找到和取用當中最立即有效的特定重點。一般人的筆記最欠缺的通常是可發現性。儲存不計其數的內容是易如反掌的事,但要把它們轉變成未來易於取用的形式談何容易。

5. 我如何應用這些知識

我特別喜歡CODE中的C與E,我會特別篩選出我感受特別強烈的資訊,但這些資訊通常不在書本或文章裡,而是在我的生活與工作中。例如,當我突然被邀請發言時,我覺得不知所措、伴隨緊張與焦慮。我便會在事後審視這個情緒起伏的原因,我分析後發現,我是個喜歡準備好再行動的人,對於不在計畫中的事情會感到焦慮,因為我討厭犯錯。釐清原因後,接著在未來的日子裡,我會把握各種機會,主動或被動的探索改善這個問題的方法,這就是一種萃取或捕捉知識的方法,我建立了一個和我息息相關的問題雷達,幫我主動蒐集可能的解答。

例如我最近讀了《普通人的財富自由之道》,提到三個要點:

  1. 寬容過去的自己,說出:「我今天盡力了,明天再試試。」
  2. 變得善於犯錯,甚至更善於從錯誤中恢復。
  3. 知道如何修飾錯誤。

我就將其加以彙整,在E這個環節Output成一個我能時時刻刻應用與表達的形式,例如寫書摘、透過冥想審視自己的思維是否已經改變、在生活中落實並熟練這些方法:

第一點:寬容過去的自己,說出:「我今天盡力了,明天再試試。」

我需要在思維上改變,每個人都有表現不好或犯錯的時候,我只需要對自己寬容一點就好,沒必要鑽牛角尖。思維的問題,可以透過冥想之類的方法,在與自己的潛意識對話的過程中,慢慢說服自己,慢慢相信自己,最後改變自己。

第二點:變得善於犯錯,甚至更善於從錯誤中恢復。

要想辦法降低犯錯的成本,讓犯錯造成的損失小到無所謂,行動上我可以把本來風險很大的策略,拆解成幾個風險很小的步驟,逐步執行,動態調整。

第三點:知道如何修飾錯誤。

向節目主持人學習,當有意外狀況發生時,怎麼隨機應變?這是需要持續練習的,所以要先讓自己變得善於犯錯,降低犯錯的成本,就能加速練習,讓量變造成質變,我最近練習英文溝通時,就是透過大量的對話練習,強迫自己必須在一問一答中,快速回應。剛開始表現不好,緊張、詞窮、言不及義,但幾次後,我可以明顯感受到進步。